我的食蟲植物..........

IMGP2135  

記得國小時在牛頓百科裡有介紹過食蟲植物之一....豬籠草那時就好想要有一株,但是沒有看到只知道花市可能有賣,一直到上個星期去公司加班途中想說會路過假日花市(南大路與光復路口附近),所以就去看了一下因為平常上班會在七點一刻到新竹火車站當時心裡還在想花市因該不會那麼早營業.....沒有想到他們很早就來擺攤了(真是太幸運了)所以就買了心中想了二十多年的食蟲植物..........豬籠草捕蠅草毛氈苔......

下列是相關植物簡介及網址

1.豬籠草:

豬籠草,為豬籠草屬植物的統稱,是豬籠草科的唯一,也是多種能夠捕食昆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其為地生植物,是攀援狀的亞灌木。豬籠草擁有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國的產地海南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這類能夠通過捕捉和消化昆蟲等小動物來獲取營養的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

豬籠草為多年生藤本植物,莖木質或半木質,附生於樹木或陸生,攀援生長或沿地面生長。葉片一般為長圓形,末端具籠蔓。籠蔓的末端形成一個瓶狀或漏斗狀的捕蟲籠,並具籠蓋。豬籠草生長多年後才會開花,花通常為總狀花序,少數為圓錐花序雌雄異株。花小型,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濃烈,轉臭。蒴果,成熟時開裂散出種子。

 豬籠草的捕蟲籠可為圓柱形、卵形、球形或漏斗形等。其發育自籠蔓的末端。每片新葉的籠蔓末端都具一個捕蟲籠的雛形。在籠蓋打開前,捕蟲籠上就已出現了其特有的顏色、花紋和斑點。籠蓋打開後,籠口處的唇會繼續發育,變寬變大,並會向外或向內翻卷。同時唇開始呈現色彩。此時的捕蟲籠已成熟,約幾天後即可觀察到有昆蟲落入其中。

 

 捕蟲籠

 

豬籠草上位籠的示意圖
 
分布區域:熱帶亞洲

 File:Nepenthes distribution.svg

養殖經驗:

放養約一週.......狀況沒有很好(不知是否挑錯盆)最小的那一枝捕蟲籠有枯萎的現象其他兩枝就還不錯而且本株上有新的雛形正在形成旁邊還有新的種子正在發芽,但是老闆娘有交代不要直射陽光會死掉

售價:NT$100

IMGP2129 IMGP2130 IMGP2131

本株上新的豬籠草雛形(下圖所示)基本上每一片葉子都會長一個豬籠草雛形

IMGP2133 

*旁邊新長出了嫩芽......

IMGP2134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C%AA%E7%AC%BC%E8%8D%89

******************************************************************************

2.捕蠅草

捕蠅草學名Dionaea muscipula[2]是原產於北美洲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據說因為葉片邊緣會有規則狀的刺毛,那種感覺就像維納斯的睫毛一般,所以英文名稱為Venus Flytrap,意思是「維納斯的捕蠅陷阱」。中文日文對捕蠅草還有「蒼蠅的地獄」(ハエジゴク)這個別名。其主要特徵就是能夠很迅速的關閉葉片捕食昆蟲,這是種和其遠親豬籠草一樣的食肉植物之一,在茅膏菜科捕蠅草屬中僅此一種。

型態

捕蠅草屬於維管植物,擁有完整的以及朵和種子。最主要而且明顯的部份就是其葉片,不但擁有捕食昆蟲的功能,外觀明顯的刺毛以及紅色的無柄腺部位,看起來就像是長著利牙的血盆大口。

根與莖

捕蠅草的比較短而且不發達,主要的功能就是吸取水份。正常的莖也短小,連著葉柄並不明顯,不過在生長過程中地下會發育出鱗莖,這也是屬於演化過的一種變態莖

 

捕蠅草的葉片是由中心的部份長出,屬於輪生的葉子,呈蓮座狀以叢生的型態生長。中央長出來扁平狀或細線狀甚像翅膀形狀的是屬於葉柄的部份,原生種的葉柄是扁平的如葉片一般,因為反而像是葉子,所以也稱為假葉。葉柄的末端帶有一個捕蟲夾,這才是會捕捉昆蟲的葉子部份,整面分布有許多的無柄腺,一般呈紅色或是橘色,愈靠近葉緣的地方無柄腺就愈少,這部份是分泌消化液來分解昆蟲或吸收其養份的部位。葉緣長有齒狀的刺毛,刺毛的基部有分泌腺,會分泌出粘液,目的用於防止昆蟲掙脫以及葉瓣的黏合。這種葉子擁有捉補昆蟲特殊的功能以及特殊的模樣,屬於變態葉中的「捕蟲葉」。

因為葉子是由中央長出,所以越外層的葉子就會越老。捕蟲葉由中央分開,形似貝殼一樣為兩瓣的構造,長約2-3公分。葉片內側一般的原生種為橙色、紅色或紫色,主要是因為消化腺體的色素(花青素)成分影響(光合作用時光線充足),也有些因為生長環境影響沒有色素產生,這時葉子就會比較接近黃綠色。兩瓣均等的葉片內側長有數對(一般是三至五對)細小而且敏感的「感覺毛」。

捕蠅草夏天會開出白色花朵

 

由初夏到盛夏是捕蠅草的開花時期,初期時會由長出花莖,每個花莖約有5-10個花苞,屬於標準的繖房花序,每日依序開出白色的花朵。原則上每株花只會開出一個花莖,但視其生長環境以及養份是否足夠,有時也有些會有兩個花莖。一般正常狀況之下大都為5片花瓣以及5花萼,偶爾也會有6花瓣的變異株。雄蕊約有十數根,中央會有一根雌蕊,擁有分叉狀的柱頭。[3]

捕蠅草同株受粉的現象比較少,原因是因為當雄蕊花藥長出花粉的時候,雌蕊的花柱是封閉的狀態。等到雄蕊開始向外側傾倒時,柱頭才會開放變成分叉狀,這時才是處於可能受粉的狀態。這類雄蕊先成熟後雌蕊才長成在植物界中相當常見,主要就是要避免同株受粉的情況。一般專業術語稱這種花為「雄蕊先熟花」(Protandrous flower)。

除了花莖以外,一般不會有向上長得較高大的部位,正常的莖短小不易發覺,葉柄與葉子又幾乎是貼地而長。這是食肉植物的一種特徵。因為除了補食昆蟲吸取其養分以外,為了後代的延續也需要藉助昆蟲協助傳粉,這也是屬於所謂的蟲媒花。所以必須將捕蟲葉和花兩個部份有所區分,可以說這是大自然給予他們的天然智慧。

捕食昆蟲

捕蠅草葉片消化完獵物後打開

 

捕蠅草具有捕食昆蟲的習性,一般這類植物稱之為「食肉植物」(Carnivorous plant)或是「食蟲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如上述,捕蠅草的捕食器官就是其葉子的部份。這類食肉植物大多是生長在養份比較貧瘠的溼地,為了補充不足的養份,尤其是磷酸,所以藉由特殊演化而來的構造,捕食昆蟲消化其養份。

捕蟲方式

食蟲的習性大致上分為以下四步驟:

  • 引誘昆蟲
  • 捕捉昆蟲
  • 利用消化液來分解與吸收
  • 利用吸收到的養份來維持生長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食肉植物都是經過如此完整的過程,例如有些同類型的植物並不分泌出消化液,而是藉由各種微生物來分解後吸取養份的。而捕蠅草在這個部份屬於比較高等,具備相當完整過程的食肉植物。

捕蠅草的葉緣部份含有蜜腺,會分泌出蜜汁來引誘昆蟲靠近。當昆蟲進入葉面部份時,碰觸到屬於感應器官的感覺毛兩次,兩瓣的葉就會很迅速的合起來。生長於葉緣上的刺毛是屬於多細胞突出物,沒有彎曲的功能。當葉子很快速的閉合將昆蟲夾住時,刺毛就會緊緊相扣的交互咬合,其目的就是防止昆蟲脫逃。

消化與吸收

當捕獲到昆蟲被兩辦葉片給夾住後而無法掙脫,昆蟲在掙扎的過程中葉片會越夾越緊直到幾乎密閉的狀態,這時兩片葉瓣內側密集的內腺體會分泌出消化液,利用這些消化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將昆蟲的蛋白質分解成以為主,還可能包括其他元素構成的胺基酸並進行吸收。一般大約四天左右能分解完成並吸收較易消化的部份,之後再繼續吸收剩餘的以及其它各種所需的微量元素。這些養份都吸收完畢之後,葉瓣就會再度打開,全部時間大約需花5-10天的程度,這時昆蟲只剩下由幾丁質組成的空殼殘骸。

不過捕蠅草並無法分辨出所捕獲之物的大小,有時也可能捕到與葉片大小差不多的獵物,例如小型青蛙或是長腳蜂之類。這時往往造成來不及分解吸收,而獵物自體就先腐敗,所以葉片就會像食物中毒一般枯萎。另外,每個葉片大約可以捕捉3-4次,超過這個次數葉子就會漸漸枯萎。

 奧妙的自然神秘

當昆蟲採蜜時第一次接觸到感覺毛後葉片並不會有什麼動作,但是如果連續刺激兩次,那葉片就會在平均大約0.5秒以內馬上合起來。而如果第二次碰觸的時間與第一次碰觸時間相差超過約20秒時,葉片會變成半合閉或是沒反應的現象。如果在這時馬上再刺激第三次,那葉片也會迅速的合起來。

經過實驗調查,捕蠅草的感覺毛就像是一個感應裝置,經過連續兩次碰觸的刺激時,葉的基部會產生大約100毫伏(mV)的活動電位Action potential)到葉子表面上,造成葉片內側的水分迅速流失,導致內外壓力不等所以葉片就因此閉合。這樣的捕蟲機制是一組相當精密的結構搭配,而且刺激感覺毛就像是設定了定時裝置一樣,等到第二次確認才會閉合,最主要是為了提升捕蟲的準確性,否則的話如雨滴、動物經過時均會降低並影響其捕蟲的效率。

經由植物研究者確認了捕蠅草會發出活動電位這樣有機制的機關,就類似動物的神經組織會產生傳輸信息一般。不過因為這必須連續碰觸兩次才會產生,也就是說應該還有個可以記憶的組織,至今依然還不清楚這樣的記憶是如何在捕蠅草中運作。[3]

捕蠅草僅存於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東南方的海岸平原及北卡羅萊納州的東北角。在原產地卡羅萊納州,捕蠅草生長在潮濕的砂質或泥碳的濕地或沼澤地,這些地區通常呈現草原的形態,只有零星的松樹分布著,因此很開闊,能接受到大量的日照。這裡的氣候溫暖而潮濕,在夏季,白天炎熱,晚上也還能保持溫暖,冬季則很冷,但並不至於冷到經常降雪。   然而,在原產地的捕蠅草在生存上卻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人口快速增加因而剝奪捕蠅草的生存空間,而且因為人為干預自然野火的發生,使得這些地區開始長出一些小型灌木,因而遮蔽捕蠅草的陽光。因此,捕蠅草被試著引入其他地區進行復育,像是紐澤西州和加州。不過,在佛羅里達州已順利歸化,而成為很大的族群。

捕蠅草原產於北美洲東岸一帶,自然生長的原生地主要在北卡羅萊那州南卡羅萊那州以及佛羅里達州等地。生長環境的特性喜好於潮濕地帶。當地有多處是屬於沖積地形,而且夏天天氣炎熱,冬天氣溫寒冷,晝夜溫差大,屬於典型的大陸型氣候,這些都是適合捕蠅草生長的環境條件。

目前美國對於其原生地都指定為保護地區,甚至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12]中有明訂捕蠅草的塊根與鱗莖全面禁止輸出外銷。不過由於在那之前就已經有許多株種流出,經過世界各地業者積極的栽培之下,甚至利用組織培養的技術大量生產,所以一般都已經很容易能夠在市面上買到捕蠅草

分布區域:北卡羅萊那州南卡羅萊那州以及佛羅里達州等地

File:Dionaea distribution (revised).svg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D%95%E8%A0%85%E8%8D%89

我的小小捕蠅草:

當時買的時候裡面一共有三株,但是這些株種都還是幼幼班的等級所以看起來比旁邊的豬籠草要小上許多售價為每株NT$50元(一盆NT$150)裡面合起來的表示已經吃到昆蟲了整個盆子有點壅擠所以可能要換一個大一點的盆子來放養.......

IMGP2121 IMGP2122

*捕蠅草近照看起來蠻嚇人的張牙虎爪的樣子

IMGP2123  

************************************************************************************

3.茅膏菜屬

膏菜學名Drosera),又名毛氈苔,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同屬約有170多種,此屬是在食蟲植物中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的一群。茅膏菜的葉片為圓形,葉片邊緣密佈可分泌黏液的腺毛,當昆蟲落上葉面時,即會被粘住。腺毛極為敏感,如有外物觸及,即向內和向下運動,將蟲緊壓於葉面,當昆蟲逐漸消化後,腺毛即恢復原狀。

分布範圍:溫帶及熱帶都看的到......

※我的超迷你毛氈苔:

因為還不知道這株的學名看是看起來又像絨毛毛氈苔所以就先講定是牠好了下面是牠的簡介

絨毛毛氈苔學名Drosera capillaris),又稱作絨毛茅膏菜粉紅毛氈苔(pink sundew),為茅膏菜科茅膏菜屬的小型食蟲植物。常見於美國東南部潮濕的松樹林或沼澤,由德州東部開始,東至佛羅里達,北至維吉尼亞加勒比海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蹤跡,生長於潮濕的酸性土壤。

絨毛毛氈苔直徑只有2~4公分,但是在潮濕的棲地可以達到7公分。在強烈的陽光下,整棵植株呈現紅色;一般光線下則只有觸手是紅色,植株為青綠色。葉片通常平貼地面呈蓮座生長。

觸手末端具有分泌黏液的體,獵物受到黏液的氣味和亮晶晶的光澤吸引,當牠們接觸到黏液,被黏住之後,植株受到刺激,觸手即緩緩向獵物靠攏,數分鐘後開始分泌消化酵素及酸性物質,將獵物分解成液狀進行吸收。根據觀察,絨毛毛氈苔只會對具有營養價值的物件產生反應,而像等則不會引起觸手的動作。

絨毛毛氈苔屬於多年生,約在秋季發芽花期通常在四月份,花朵為粉紅色,與其他毛氈苔相比較為大朵。

絨毛毛氈苔有時會與 Drosera brevifolia 一起生長在潮濕的砂地、水苔、或水溝旁,密密麻麻覆蓋整個地面。這兩種毛通常會和瓶子草捕蟲堇狸藻類的食蟲植物靠在一起生長。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5%A8%E6%AF%9B%E6%AF%9B%E6%B0%88%E8%8B%94

這是三盆裡面最小最迷你同時也是最貴的(但是牠很可愛所以我很喜歡)裡面也共有四株但是要價NT$250也是放在一個很擠的盆子裡(改天再來分株)看到上面的的芽會給人感覺到像是蕨類植物......每天早上我起來後最喜歡在這棵上面噴水每每看靠那誘人的棒棒糖(拿來騙昆蟲的沾黏體)就覺得要是我是昆蟲一定也會忍不住想靠過去......

IMGP2128  

 IMGP2125

*晶瑩剔透的沾粘本體(下圖所示)

IMGP2126

已經捕抓到果蠅的毛氈苔枝葉(下圖所示)

IMGP2127   

********************************************************************************

後記:打從學生時代就很想養.................沒有想到事隔二十多年終於養到了.........真是高興.....我多年的心願又一樣實現了......希望牠們....可以快快長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birdp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